最近看到這個有趣的新聞:
大雄偷窺靜香洗澡教壞小孩?日網友連署提「5大訴求」 要電視台刪畫面
記得以前看小叮噹時, 的確常常出現大雄碰到靜香洗澡, 故意掀裙子, 偷看換衣服的畫面, 但完全沒特別想啥. 看到這個新聞的同時, 也看到網友一面倒批評這連署, 原因是不應該要求故事/電影/漫畫/電視劇裡面都沒有任何的負面行為.
我想了之後, 覺得這劇情的確有問題, 不過不是因為覺得負面行為不該出現在故事情節, 而是覺得
(1) 這劇情(大雄看靜香洗澡, 掀裙子 etc) 一再被呈現的方式, 是 normalized problematic behavior
(2) 此問題行為是直接侵犯到他人的那種
我覺得有問題的原因是(1)+(2). 如果只有其中一項, 我可能就覺得還好. 以下是詳細說明
Normalizing problematic behaviors
Q: 這跟其他在戲裡面出現的負面行為有啥不同? 在小叮噹裡面技安也常常罷凌大雄阿, 也是直接侵犯到他人的問題行為阿?
A: 技安欺負大雄的部份, 就是符合(2)但不符合(1) 的例子. 也就是有做出侵犯到他人的事, 但劇情呈現的方式沒有被normalized, 所以我覺得OK.
就是說, 技安在欺負大雄的時候都是一副在做壞事的臉, 清楚地呈現出是做了壞事, 而主角大雄若被技安欺負, 就會大哭然後用小叮噹的道具報仇, 討回公道. 不過有沒有報仇, 或是壞人最後是否得到懲罰在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劇情有把這壞事當做壞事在演, 例如有人因為這壞事而承受到痛苦的劇情.
而看到靜香洗澡的畫面, 頻繁地出現, 有時候是故意的, 有時候是不小心的, 處理方式都是一副Ooops, 又看到了, 就結束, 之後就沒有相關的劇情, 例如靜香大哭一天, 或之後洗澡都會有陰影(這是極可能的), 或嚴重警告, 或請小叮噹用道具解決問題, 或大雄特地反省or道歉, 或他下次用任意門時, 都不會想說怕又不小心看到, 會被罵之類的. 如果只出現 1,2次也就算了, 但是他已經變成公式, 而且沒有相關劇情交待, 所以我覺得是 normalized problematic behavior.
模仿的潛力
在新聞看到網友質疑難道看了啥就會去做啥. 的確不是每個人看了就會去學, 但的確可能有少數的人會去學, 在這一段我想說明模仿的潛力和條件. 再下一段會說明除了模仿的可能性以外, 我自己覺得這劇情對多數人的影響是啥.
Q: 看了大雄看別人洗澡就真的會想去看別人洗澡? 看了殺人就會想殺人? 看了海賊王就會想當海賊?
A: 以下是連署發起人的回答
虫真綠野則回應,在這個社會孩子去當海賊非常困難,但如果有不困難的事,例如闖入浴室,孩子還是有可能去模仿。
他的意思就是, 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影片中的行為, 需要滿足多項條件, 例如實施的難易度, 個人對此行為的需求程度, 以及個人對此行為的罪惡感程度. 當世界上的某一天某個人滿足了前兩項條件(難易度夠簡單, 並且需求度足夠), 那是否會做出這個行為就取決於他看待這行為的態度. 若他處在一個覺得此行為沒啥特別的價值觀環境 (例如常常在電視劇情看到主角偷東西還被塑造成好人), 他對偷東西這件事的心理障礙就比較低
除了難易度, 需求度, 價值觀以外, 動物, 人, 尤其是小孩, 是真的會有模仿的傾向. 假設今天你播放一個影片給小孩看, 影片內容很簡單, 是一個小孩用各種方式在打一隻不倒翁, 不倒翁被打之後彈來彈去, 打不倒翁的小孩也沒被罵或闖了什麼禍. 小孩看完影片後, 你在他面前放一個不倒翁, 你覺得會發生啥事, 99%都會去打不倒翁, 看它被打有什麼反應.
不管是什麼影片都多多少少會影響人, 只是影響程度的差別而已, 不然為什麼電視電影要分級. 就算是滿18歲的人看了校園掃射的影片, 可能也有0.0001%的人真的有一天在其他條件都符合的時候去掃射人群. 更不用說在學校掀女同學裙子這種簡單的動作, 我想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去學掀裙子的可能性遠高於去學當海賊吧.
除了模仿的潛力以外, 對多數人的影響
再回到看靜香洗澡, 掀裙, 偷看換衣, 的例子, 我同意會發展出模仿潛力, 並真的實施的狀況, 可能佔少數, 但這不代表多數人沒被影響. 我自己是覺得這類劇情對多數人的影響主要可能是: 讓人潛意識覺得, 不尊重女性的言語和行為, 不是很嚴重的侵犯. 他可能不會真的去掀裙, 但這環境讓他可以自在地開女性身體的玩笑.
可以確定的是, ”劇情呈現的方式會影響人潛意識對某個行為的認知”這件事不但是合理的推測, 而且在歷史上早已一再上演. 看納粹, 北韓, 或一些政府用什麼手法洗腦人民就知, 配合各式各樣的政宣手法, 各式各樣的行為都可以讓他藉由劇情美化或醜化, 讓自己所設定的形象深植人心.
不管是啥劇情, 看的人就算當下沒想法, 但世界觀可能就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
問題行為的種類
Q: 跟 problematic behavior 的種類又有什麼關係? 如果符合(1)但不符合(2) - 就是normalize problematic behavior 但此行為不是直接侵犯到他人的, 為啥我就覺得沒關C?
A: 在很多戲劇裡面, normalized problematic behavior 其實很常見. 例如主角常蹺課, 未成年偷喝酒, 吸毒, 偷東西, 劇情也常常沒特別交待做這些事的前因後果, 但那個主角還長得很好看, 內心很善良, 可能還拯救了世界.
跟前面的邏輯一樣, 這的確也是潛意識會影響觀眾對這些行為的觀感, 例如觀眾可能因為看了這劇以後, 覺得偷喝酒或吸毒很酷. 但這些都還在我個人接受範圍, 因為這些行為不是直接侵犯到他人的那種. 他就算自己吸毒毒吸到死, 對我來說嚴重性還是低於看人家洗澡或掀人家裙子.
結論
我覺得如果這些畫面要保留的話, 那他比較適合歸類於像南方公園這種, 兒童不宜的卡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