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了麥田補手作者去世的新聞 來PO個麥田捕手觀後感好了
看麥田捕手的心得就是
作者把那種憤世嫉俗的青少年的心聲寫得很生動
主角是個心地善良的人 但行為是所謂”壞孩子的行為” 所以被當成壞孩子 例如被退學 打架 逃學 亂花錢 倒處鬼混 抽煙
他做這些事的時候並沒有壞心眼 他只是沒想太多
在那主角的眼中 成人世界是虛偽的
小孩是純真未受汙染的
而他的願望就是在麥田保護小孩們不要跌入那個噁心的虛偽世界
作者把這種好孩子被當壞孩子的狀況 還有他覺得這個世界很虛偽的那種心情 還有青少年的徬徨不安的這段過程 寫得栩栩如生 讓人很能體會
以下我要寫的不是對這本書的感想 而是對主角的感想
雖然主角那樣的心情讓人很能理解
但我是不認同主角的這種想法
我不覺得能夠”做自己、不虛偽”的人就比較高尚
我不覺得他所看到的事情都是那麼負面虛偽
所以從現在開始 我用偽裝這個詞取代虛偽
因為虛偽對大部份人來說是個很負面的字眼
書裡的主角說"虛偽"的時候 也是帶著一種厭惡的心情
偽裝是長大的必經過程,為什模大人表現不出自己最自然的樣子呢?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地意識到了其他個體的存在,由淺而深,人出生之後,從自我意識先開始發展,逐漸意識到了自己個體的存在性,然後在跟他人接觸的經驗中,從對其他個體的存在感也漸漸加深,然後可以感受到別人也是和自己一樣有獨立思考的個體,也像自己一樣,有他們的喜怒哀樂,而人越大的時候,對別人的獨立思考體會越來越深(我說的是”感受到”,不是”知道”,理性上的知道和感受到是不一樣的),會開始想過別人對別人有什麼感覺,別人對我有什麼感覺,而這種同理的感受會越來越深和細膩,例如我說這句話,他的心情上可能有什麼變化之類的。以上這個概念有個名稱叫Theory of Mind。剛才咕狗到一個網頁可以參考,對Theory of Mind有興趣的人可看這個
當自己的世界開始加入了”別人的感受”之後,做自己就沒那模容易溜,例如,在意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做個偽君子。善意方面的話,當人開始會為人著想時,想不虛偽也很難,因為傷害到別人太容易了,能夠輕鬆的”做自己、表達自己”的人,通常有個缺點就是不懂或不care他人感受,這不夠自我中心是做不到的。一般小孩子的特色就是,他很少需要管別人的事,他只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就好,或者是他只要管好學校的功課就好,其他事有人會幫他照料,考慮的事情也比較少,所以會比較容易自我中心,這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小孩還在學習(也是有很多人長大了之後還是如此啦)。並不是說小孩只為自己想比較壞,而是"別人的感受"還沒有在他們的字典裡面成形,跟那種明知會造成別人傷害還只為自己想的人不太一樣。而人天生都是如此的,這是人最自然的狀態,也就是說,人需要經過一些過程,才會把"別人的感受"納入自己的字典,慢慢自己學著拿捏,這也是教育和成長的一環,透過學習禮貌和一些經驗學習到
偽裝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禮貌和體貼都是偽裝的一種,而麥捕的主角,他是把好的和壞的偽裝都視為噁心的那種虛偽。我看不慣這點,所以覺得那主角有點討厭,覺得他憑什模瞧不起那些禮貌和客套,說別人都在裝模做樣,還覺得沒有這一套的人就比較高尚。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沒想過自己對別人造成什麼困擾,還覺得自己多模率直勇於表達自己,又沒惡意,這種人特別容易因此碰釘子後產生無辜感,覺得自己委屈,在有人來點醒之前,他們想不到自己是需要檢討的。在ptt某個版看到一個網友說的很好-「在指責這個虛偽的世界之前,能不能先想想自己有沒有做到『尊重別人』呢?」
純真的小孩也不見得像男主角想得那麼高尚,小孩集體霸凌欺負同學的事件時有所聞,這些都是真實而且常聽到的故事,有時候團體會喜歡樹立一個公敵,一起公幹討伐別人,這讓他們有一種凝聚團體意識的爽,而小孩會樹立的公敵,常常也沒做啥事,可能只是長得胖、醜、或個性較內向,他們把無辜的小孩造成一輩子的陰影,但他們純真的心靈根本不覺得他們的行為多麼嚴重惡劣,很多人長大後連自己曾經長期欺負人都忘了,但長大後有了人生經驗如果再聽到這種事件,他們已經會覺得這種行為很邪惡。也就是說,這些小孩做出那麼惡劣的行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純真。之前我在理解和領悟這篇有提過,"懂"是有分別的,小孩通常自己理智上也知道他們欺負同學是錯的,但是內心感覺不到錯的感覺,更別說嚴重性了。男主角的觀點比較像是人性本善,長大後會被惡汙染。而我在這一段想表達的是純真不等於善
以上是我對本書的其中一個感想。另一個感想跟大部份人差不多,就是,這本書提醒我不要亂把別人貼標籤,像男主角的本性善良,他也沒有想要傷害人,只是跟一般人心裡想的乖孩子形象不一樣。不過少數人似乎一看到這個點就引爆情緒,解讀過頭
我在網路看了一些別人看了這本書的感想 發現
有少數青少年覺得寫出了他們的心聲,看到哭
他們覺得父母應該去看這本書,因為大人都不了解他們,而這本書是在為他們說話
看了這本書還會讓他們覺得「我又不壞卻不受到你們歡迎,原來錯的是這個他媽的虛偽世界」的這種悲憤感,原來對這些人來說這本書的意義就是證明了錯在他人,這還真是一個令人很爽的出口,難怪如此強烈的共鳴阿,另一種人是他們自己其實也沒被人家當成多壞的人,但看了書還是出現那種悲憤感=_=,彷彿自己也變成了被這爛世界所不理解的可憐青年,真有趣
我在想作者應該不是這意思吧?因為故事最後主角的老師有告訴他說,這種徬徨厭世的感覺是很多人人生中的過程。重點應該不是在告訴我們說要檢討社會吧?在解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有句話還是放在心裡比較好,就是證嚴法師說:個性率直,不能當作言行沒分寸的護身符
2 comments:
人性本白目
以我之前PO的那篇四種人的分類來看 人的小時候 還沒有完備的社會經驗時 最自然的狀態的確是接近白目人 不過他們的行為對大人造成不了什麼影響 而且要他們為人著想也是苛求 所以我們通常不會去怪罪小孩 而是去教他們 或是有些事情長大就漸漸懂了 當然我們自己也還在成長當中 讓我們一起成長吧~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