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想法、行為 (4) 讀書筆記:佛洛伊德的近視眼(二)

這篇把我的說法和這本書的說法對照一下
順便說明這本書說的「適應性潛意識」的意思和他的中心思想

動機、想法、行為
其實就是
潛意識、意識、行為

那為啥我稱之為動機 不稱之為潛意識呢
因為我覺得動機的意思聽起來比較廣泛
我想的是除了腦的運作以外甚至包含我們的生物運作機制 也是動機

引用自  動機、想法、行為 (1):
  動機就像一個把環境送到行為的函數。例如,我們用f代表甲的動機在這裡指的動機,並不只是導致一個行為的想法,而是導致這個想法和行為的內在欲望、目的、機制,這些東西常常是沒有經過思考的,所以很可能本人自己也不知道。
  重點是用決策過程觀察為人而不是用決策結果

這跟此書偏好的人格定義說法很相似:
  人格心理學家戈登歐波特,把人格定義為決定一個人「獨特行為與思想」的心理歷程-不論在他提出來的當時或今天,這都是一個好定義。

引用自  動機、想法、行為 (2):
  automatic processing:就是大腦不經思考的自動處理化處理G制 速度快
  controlled processing:就是人的主動去思考 速度慢
  例如學騎腳踏車的時候 一開始騎的時候要想怎麼騎怎麼騎 就是controlled processing 學會之後根本不用去想 就可以自然地騎 還可以邊騎邊唱歌 這時候騎腳踏車就是automatic processing
  想法: controlled processing
  動G: automatic processing + controlled processing  or only automatic processing


而這本書的作者似乎也是這麼想(用更廣泛的角度看潛意識)
所以他用適應性潛意識(adaptive unconscious)這詞取代潛意識(unconsious)這詞
而他所要區格的潛意識(unconsious)這詞主要是指佛洛伊德說的潛意識
佛洛伊德把意識比喻為冰山一角很對
但佛洛伊德所謂的潛意識主要是指人平時壓抑的原始面黑暗面
例如性慾 和其他不道德的慾望
此書用適應性(adaptive)這字來代表人的潛意識決策機制過程
它也包括了生物經由演化所得到的能力(所以才叫適應性)
也就是automatic processing 這些東C
用這種廣義的角度去看潛意識的話
潛意識所涵蓋的範圍又更廣了  可以說腦和肌肉無時無刻的運作方式也算
所以作者覺得人大部份的心理運作沒有進入意識是為了效率
不是只有佛洛伊德說的因為壓抑原始人性所以沒進入意識的那些部份
不過當然佛洛伊德說的這部份也是很重要的東C


而我在動機、想法、行為 (2)寫的下面這段正好就是此書一再強調的中心思想:
    例如 當人有一種衝動或渴望或想做某事
    通常是潛意識決定 而這個決定過程考量什麼 怎麼下決定
    通常人不會有直接的感覺 或是渾然不覺
    而這種時候所謂的思考 有時候只是
    自己intentionally給這個已經生產出來的念頭
    找一個在自己的理解範圍所能接受的理由
    (不在這個念頭的決定過程裡面)
    而這個人找的理由 很有可能跟他潛意識決定這個念頭的理由完全不一樣
    所以人要了解自己不是那模容易的
    人常常難以徹底了解自己所做行為的真正期望

例如
很多學習各種事物的過程  你其實在還說不出個所以然之前
就先在直覺上學會了  你的右腦已先找到一個pattern  讓你自然越來越順
這感覺像是 你的人格(意識)還不懂  但你的肉體已懂了
而我所謂的學習 不一定是指你有目的要學什麼才算
只要是腦自然而然形成的固定經驗模式都算
例如刻版印象的形成 大部份人都是刻版印象已經越來越深
自己本人卻從沒發現 從沒想過自己有刻版印象這回事

引用自 對於群體對立的看法
Bigler 是從人類的刻版印象和偏見著手,他認為這是造成群體對立的重點。他研究團體和團體之間的刻版印象是如何形成的。這一類研究者的想法是:有那個行為就代表有那個心態,而有那個心態不見得會表現在行為上--他可能會控制自己,不把行為顯現出來。所以心態才是能真正代表一個人的,一個人的心態才是Bigler所認為的重要元素。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問題在於「有那個行為就代表有那個心態」這句話。就字面上來看也許沒錯,但Bigler 這裡指的心態是刻版印象或偏見-這是種複雜的心態和過程。而我覺得很多行為的來源根本是出自於天性 (爽),是比偏見更底層以及直接一點的潛意識 (i.e., a more basic and general process) 。也就是說不一定需要到有那種心態的出現,人就有可能本能性地表現出這種行為。在這方面Tajfel 和我的想法較接近。

大部分的時候運作的順序是
潛意識->行為->意識
例如你肚子餓時自然而然走去廚房
走到半路才在那想說因為我肚子餓所以這時候吃點東C也不錯

書裡面還舉了很多其他用來理解的例子
我最喜歡的例子是雞肉三明治的例子 
這是一個可能會發生的情況 就是
有一天 在速食店裡面有個女顧客點了雞肉三明治和無糖紅茶
你覺得奇怪 想說為啥來速食店還點這麼健康的東C
你去問他為什麼點這
他可能會說他平常都點漢堡薯條
但今天想說偶爾健康一下
但是他可能沒有想到
他今天會突然想要健康一下
是因為今天稍早時 他遇見一個大胖子
觸發他對肥胖、醜陋的憂慮
或許這憂慮在那一天都是以一種不自在感受存在內心深處
也或許這憂慮有稍微浮出進入到意識的領域一兩秒
但又因為其他的事讓他分心又忘了想這回事
卻默默地發揮影響力 影響他的決定

而也是有意識參與決策的時候 只是相對少數
例如你去找工作得到很多offer
你仔細想了每間offer的優缺點
想說這間公司整體而言對我最好

No comments: